剧情介绍

  1942年,生活在斯德哥尔摩的瑞典籍美国石油商人埃里克•埃里克森突然发现自己上了美国的纳粹合作者黑名单,急于辨白。而这一切是盟军情报机关的安排,意在逼迫埃里克成为间谍,因为他可以方便地进出德国。无奈的埃里克只得就范,他开始公开表现亲近纳粹,甚至不惜伤害最亲密的犹太人朋友坎普尔。朋友和亲人们都疏远了他,但只有坎普尔暗中相信埃里克这样做必有难言的原因。
  很快,埃里克就和德国人拉上了关系,并将德国石油业巨头格哈德•奥伦道夫爵士、石油商人奥托•豪兹拉下水,组成一个间谍小组,他的代号为“莱德”。
  同时,埃里克与笃信宗教的德国地下抵抗组织成员玛丽亚娜取得联络,乔装成情人幽会,骗过监视的盖世太保,不断将她提供的情报记忆下来后带回瑞典。埃里克与玛丽亚娜为了事业均是家庭不幸,两个人倾心相恋。埃里克虽是谍海新兵,但他沉着坚毅,多次避过危险。
  在奥伦道夫的努力下,埃里克获准在瑞典为德国“建设”炼油厂,于是得到了参观德国石油工厂的机会,一次,埃里克与奥伦道夫目睹纳粹绞死罢工工人的场面,被深深触动,开始由被迫工作转向自觉行动。他们的情报使盟军得以准确轰炸,令德国损失惨重。
  一段时间后,奥托因病去世,由于密信可能泄露,盟军情报机关决定停止埃里克小组的活动。但埃里克惦念玛丽亚娜,同时也为了取回至关重要的纳粹航空燃料生产情报,他毅然再次前往德国。埃里克一到柏林就被关进盖世太保监狱,并亲眼看到因身份暴露被捕的玛丽亚娜殉难。但他强忍悲痛,咬定自己只是玛丽亚娜的情人,盖世太保没有证据只好放人。
  埃里克从格哈德处拿到情报,又前往汉堡销毁奥托的密信,不料被跟随的盖世太保察觉。埃里克机智逃脱,并与汉堡的盟国谍报网取得联系,在地下组织和丹麦百姓的帮助下,埃里克越过边境,经哥本哈根渡过海峡,安全返回瑞典。

评论:

  • 辰喆 8小时前 :

    Go! Go now. Don't look back! 结尾朱迪丹奇喃喃自语目送一家人离去,电影酝酿已久的乡愁也到了高潮。但也许是那段北爱宗教暴乱的历史过去沉重,削弱了主题,特别是从孩子的视角看许多桥段设计过于刻意,太像舞台剧不够自然,感染力欠缺。不过,诗意的摄影加超赞的配乐,以及演员整体在线的演技,还是值得推荐。最后,豆瓣评分这么低,难道观众口味都喜欢国内院线电影了🤮?

  • 辰泽 5小时前 :

    不知道说啥,这节奏感不咋地,也毫无诗意。不过我觉得肯定有一大堆因为黑白就给高分的

  • 骏强 4小时前 :

    “what do you want?” 爷爷那一段有点好哭。(3.5)

  • 林曼 9小时前 :

    没去电影院看因为怕我只能听懂十句话(。但总之我自己还是挺喜欢的,北美移民家庭人看到最后还是无法克制地哭了一会

  • 邵运凯 9小时前 :

    有很多不足 但导演对于故乡、童年、亲情的回溯都那么纯真和美好,满满的爱。

  • 昕婧 7小时前 :

    太过于自我了,不是每条道路都通《罗马》,情感要有,技术也要有

  • 珍敏 4小时前 :

    。。。走or留。爱尔兰口音把ei发e是不是就够了

  • 瑶美 9小时前 :

    乱糟糟一片,虚情假意不知所云。快进看的,浪费了宝贵的一小时。

  • 郭慧心 2小时前 :

    看得舒心又揪心,从这个普通人家的故事里,看到自己的小时候,想起今早和母亲通的电话。有的人离开,有的人坚守,生活就像片中神父形容的那样,变成叉子的两个尖尖,从此分叉,但神父又没有全说对,没有哪条路是天堂或地狱,只是不同的人生,因为曾经共同的来处,而互相眺望和想念。

  • 田轩秀 8小时前 :

    虽然都是很零碎的片段,拍得还是挺可爱的。很有French Cinema的气质,比如类似于Cléo的色彩运用,比如对日常生活的侧重,比如使人想起Les 400 coups的主角;但缺少的是对“all the ones who were lost”的表达

  • 百旭鹏 7小时前 :

    独属于导演的童年回忆,感觉肯尼斯·布拉纳希望像卡隆一样拍出一部属于自己的Roma,但各方面都与之相差甚远,不过胜在足够真诚。(里面小男孩看的是雷神的漫画,这个点就很私人了。

  • 桂云 9小时前 :

    来个人告诉我肯爵是如何挤掉牛蛙混到今年奥斯卡最佳导演的提名的……

  • 澄起运 2小时前 :

    越过岁月的墙,有关过去已经简化作黑白的片段,而让导演震撼并对他产生深远影响的画面却被童年的想象填补上色彩从未褪色。虽然是以暴动为背景,却在孩童的目光下简化并喜剧化了。剧作比《罗马》更轻盈和温暖,母亲形象的塑造贴合北爱尔兰人乐观外向的性格,并不存在用力过度之嫌,其余几个配角也都独具个性,懵懂的初恋和耄耋的爱情都让人感动。乡愁,就是有人离开,有人留下,有人逝去。

  • 逯俨雅 6小时前 :

    就那一小片街区景来回用,那黑白不就是掩盖布景的假么,最大的问题情感跳戏啊,是一会儿感受孩童的天真,一会儿又体会父母的无奈。

  • 阮曼冬 6小时前 :

    谁说黑白没有好滤镜,这不就是光鲜亮丽的黑.肯尼斯指导的片子看一部骂一部啊.

  • 隐玮琪 8小时前 :

    期待很久的片子,略失望!既不是罗马,也不是美丽人生,很肤浅的个人表达,杂糅了很多有趣的元素都只浮于表面!音乐填塞的很满,不过爱尔兰人唱歌真是好听啊

  • 羊舌昊天 9小时前 :

    仔细想想后劲还是很足,被母亲用垃圾桶盖保护的小男孩,被嘶吼着要把暴乱时的物件放回原位。张合的嘴巴,巨大的云。我从黑色的起大雾的停车场出来,满脑都是老去泛白的童年回忆。

  • 钦迎荷 6小时前 :

    从小男孩buddy的视角演绎贝尔法斯特那段动荡的岁月,太过甜美和文艺范,真有点“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 楠惠 5小时前 :

    最值得记忆的点,基本上就是最后那一刻的奶奶,在琉璃门后面的脸。同为小孩作为主角的电影,童一个世界对于视角的态度比此片先锋许多。中规中矩,音乐不免对情感有反作用了。

  • 烟雅畅 7小时前 :

    以最近几年颁奖季的黑白电影,《Belfast》很带感,但觉不比阿方索•卡隆的《罗马》在类型上要更讨喜。但确是不同风格,《Belfast》叙事围绕小演员巴迪(演神了!),基本以他的视觉叙事,节奏快;而《罗马》却有更多悠然的静态美,更完整,更动人。尽管两者都有贴切的真实感。

加载中...

Copyright ©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