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情介绍

  魔符是由科奇恐三栖作家斯蒂芬・金和恐怖小说作家彼得.斯乔布(Peter Straub)于1984年合作完成的一本小说,讲述一名12岁的小男孩杰克.索耶(Jack Sawyer)从美国东海岸出发,游历美国以及平行世界“疆域”,寻找魔符,以拯救他垂危的母亲的故事。

评论:

  • 祭俏丽 8小时前 :

    想象力厉害 没有剧情 闪得眼晕 看了一点点看不下去了 怪我不够艺术

  • 析清懿 4小时前 :

    制作真牛啊……构思、造型、流畅度、精致度、布景、打光都是定格动画最高水准,很难想象工作量究竟有多大,堪称奇迹了

  • 梓桂 7小时前 :

    世界被毁灭之后的样子,即使不理解剧情,也能感受到情绪和各种视觉冲击 。居然是2021年,我还以为上世纪的片子

  • 材远 7小时前 :

    导演的这些素材要是能做成游戏就好了,拍成电影没有剧情依托反而显得有些无聊

  • 阿泽宇 5小时前 :

    虽然有很多细节看不懂,但大体还是能够体会到那种无限轮回的虚无,绝望与毁灭

  • 褚自怡 4小时前 :

    废土朋克+定格动画+末日题材+光怪陆离的血腥场景,看得出想映射核爆、压迫、专制的现实意义,可惜的是画风太过恶心,引起生理不适,快进着看完的。

  • 祝学真 2小时前 :

    感官刺激确实强,讲个什么故事确实也没明白。

  • 歧志尚 6小时前 :

    一部形式大于内容,但把形式推向极致的高级艺术寓言。

  • 森德佑 6小时前 :

    虽然看到快睡着、对这种意识流表达毫不感冒,但看到倒数二十秒的时候我震惊了:这部动画的制作年份是我的出生年、制作时间几乎等于我的年纪!

  • 桃初 9小时前 :

    着实挺震撼的,震撼与几十年的定格动画与电影视效经验所成就出来的一种多技术媒介结合下来的疯狂想象,里面对于每一个环节所运用的技术和方法都有着非常巧妙地设计,所以成就出一种非常癫狂的多维世界。感觉随便一个场景或者是形象都可以拿出来延展成一套设定和故事,但实际上整个电影却仍然根植着非常深的宗教思想,从开篇的巴别塔到,到所有片子中展示出的被惩戒的生灵与肉体,到后面的人类战争与混沌直到最后一切回归到一种宇宙的永恒秩序中,每一个部分都有着非常值得玩味地解读空间,确实很疯

  • 雅彩 2小时前 :

    突然词穷了!能想到词汇的只有两个!阴间!噩梦 !没读过几年书的我只能用一句话来形容!真是小母牛敲门--牛逼到家了!

  • 辰祥 6小时前 :

    人类社会是一个救不了也毁不掉的粪坑,画面精致的无话可说,信息量大只有靠一些剧情详解才能完全掌握,可以看得出确实是费了大心血的,结尾致敬库布里克,有种《2001太空漫游》和《生命之树》的感觉,冲这个以及画面值得加一星

  • 谷梁初雪 7小时前 :

    前十分钟嘴就没合上过。后面逐渐适应了,到结束还觉得意犹未尽。这种末世游览片还挺合胃口的,核战争,资本主义这些象征还挺明显的。其他的只看出来个库布里克。个人喜欢,畸形老头还有他的缸中世界,钟与时间流逝还有最后的萃取婴儿粉末之宇宙诞生。

  • 颖雅 6小时前 :

    献给肮脏混乱疯糜的赞歌 我愿称之为cult元素大杂烩的情怀向艺术。虽说超过一小时的篇幅或多或少会让人审美疲劳,但还是爆赞 巨赞 噩梦赞。电影是自由的 精神性癖是自由的 审美是自由的!假设我说“我看疯神的时候真的嗨爆了”,会被人以为是精神病或者地狱人吗?……我真的嗨爆了。

  • 茹俊 3小时前 :

    场景极多,有几个还相当宏大;风格也非常极致,兵人、废土、怪物、工业朋克等等。

  • 森夜春 8小时前 :

    这得多变态的人才能拍出这玩意儿来。邪典中的邪典

  • 蔚驰海 2小时前 :

    cult朋克,噩梦都做不出来的场景,好像是核爆之后的地球

  • 达驰轩 7小时前 :

    其实还没缓过来。无法理解的震颤感。大概是sc1d100=100的爱丽丝梦游仙境。写实主义的“人吃人”。充斥着肮脏,罪恶,麻木,绝望。来自现实的映射。沉淀了所有污秽的索多玛。积攒了一整部电影的毁灭冲动。印象最深的有三幕:西西弗斯小人向调查员伸出了手。摇摆不定的毁灭倒计时。以及结尾薛定谔的归零或是轮回。

  • 萱璟 7小时前 :

    妥妥儿的呈现什么叫用很厉害的技术挑粪(真的是字面意思)

  • 骏禧 7小时前 :

    (6.5)人们在观赏这类小说和电影时常会迷失于历史与虚构的迷雾中,国人最突出的体会就是《三国演义》。我一直反对将艺术创作——尤其是电影这种感染力极强的视听艺术——作为历史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它属于电影学的疆域。二战前的国际政治对某一部作品来说都复杂得毫无必要,作者的目的是在其提炼出的简单的世界图景中阐明他的意图。这部电影、小说及所有类似创作中更值得探究的地方在于,作者以及读者和观众是在以多种构建于不同时期互相交错、叠加、融合的历史解释为巨人的肩膀去回溯某一事件。这种后见之明式的优越,让作品中人物的抉择有了它本不该承担的历史责任。以本作为例,哪怕后世的共识如片尾字幕所言慕尼黑协定为盟国争取了备战时间从而最终击败纳粹,也无法证明彼时彼地张伯伦的抉择是理智和道义的,因为他并不如我们般得以窥见未来。

加载中...

Copyright © 201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